欢迎来到山村网

大麦根腐病

2018-11-28 15:26:46浏览:339评论:0 来源:山村网   
核心摘要:【大麦根腐病病 原】: 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[Cochliobolus sati-vu (Ito et Kurib.)Drechsl.],属子囊菌,格孢腔菌目。子囊壳生于
大麦根腐病

【大麦根腐病病 原】:
 病原物为禾旋孢腔菌[Cochliobolus sati-vu (Ito et Kurib.)Drechsl.],属子囊菌,格孢腔菌目。子囊壳生于病残体上,凸出,球形,有喙和孔口,大小为370~530×340~470(微米),子囊无色,大小为110~230×32~45(微米),内有4~8个子囊孢子,作螺旋状排列,线形,淡黄褐色,有6~13个隔膜,大小为160~360×6~9(微米)。无性态为Bipolaris soroki-niana(Sacc.) Shoem.=Helminthosporium sativumPam. et al.,属半知菌,丝孢目。分生孢子梗生于寄主枯死部,单生或2~5根丛生,暗褐色,直立或有膝状曲折,基部细胞膨大,顶端色稍浅,有隔膜3~7个,4.8~7.2×95.8~263.4(微米),孢痕座落于顶端及折点;分生孢子梭形至长椭圆形,褐色或深榄褐色,两端钝圆,外壁较厚,有3~11个隔膜,以5~9个较多,大小为16.8~19.2×57.5~95.8(微米),脐点较明显,稍突出。在马铃薯琼脂培养基上菌落深榄褐色,气生菌丝白色,生长繁茂。菌丝体发育最低温度为0~2℃,最高温度为35~39℃,最适温度为24~28℃。分生孢子萌发从顶细胞伸出芽管,萌发温度范围为6~39℃,以24℃最适。分生孢子在pH值8~9范围内均能萌发,以中性或偏碱性较佳,分生孢子萌发在蔗糖、葡萄糖溶液中或在豆饼浸出液中的萌发率明显高于清水。光对菌丝生长发育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明显的刺激或抑制作用。

【大麦根腐病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】:病菌分生孢子在水滴中或在大气相对湿度98%以上,只要温度适合即可萌发侵染,病菌直接穿透侵入或由伤口和气孔侵入。直接穿透侵入时,芽管与叶面接触后顶端膨大,形成球形附着胞,穿透叶角质层侵入叶内;由伤口和气孔侵入时,芽管不形成附着胞,直接侵入。在25℃下病害潜育期5天。气候潮湿和温度适合,发病后不久病斑上便产生分生孢子。病菌侵入叶组织后,菌丝体在寄主组织细胞间蔓延,并分泌毒素,破坏寄主组织,使病斑扩大,病斑周围变黄,被害叶片呼吸增强,发病初期叶面水分蒸腾增强,后期病叶丧失活力,造成植株缺水,叶枯死亡。病菌以菌丝体在病残体、病种胚内越冬越夏,也可以分生孢子在土壤中或附着种子表面越冬越夏,成为初次发病的侵染源。如病残体腐烂,体内的菌丝体随之死亡;土壤中分生孢子的存活力随土壤湿度的提高而下降。在土壤和种子内外越冬的病菌,当种子发芽时即侵染幼芽和幼苗,引起芽枯和苗腐。春麦区,在病残体上越冬的病菌当气温回升到16℃左右,叶片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藉风雨传播,进行多次再侵染。大麦抽穗后,分生孢子从小穗颖壳基部侵入穗内,为害种子,成黑胚粒。在冬麦区,病菌可在病苗体内越冬,返青后带菌幼苗体内的菌丝体继续为害,病部产生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。

【大麦根腐病防治方法】: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和栽培防病为主,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措施。①选育抗病品种。②加强栽培防病措施。控制苗期病害的关键是适时播种,施足基肥,及时追肥,覆土不宜过深,麦田不连作。③药剂拌种。用25%粉锈宁或50%福美双或50%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拌种,用量为种子重量的0.2%。④药剂防治。重病年及时喷药保护,第一次在大麦扬花期,第二次在大麦乳熟初期,药剂有25%三唑酮和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。
(责任编辑:豆豆)
下一篇:

水稻细菌性谷枯病

上一篇:

大麦黄花叶病

  • 信息二维码

    手机看新闻

  • 分享到
打赏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@outlook.com
 
0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