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山村网

中医人该追求“神似”而非“形似”

2018-12-10 19:05:22浏览:791评论:0 来源:山村网   
核心摘要: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教授 董幼祺中医之道,关键在于焕发生命力,彰显疗效。本文深入阐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董氏
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宁波市中医院教授 董幼祺
 

中医之道,关键在于焕发生命力,彰显疗效。本文深入阐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董氏儿科提出的“推理论病、推理论治”和“临床证治九诀”的学术思想,分析了中医之神似与形似,倡导中医临床的新思维,以期对中医药未来的发展起到推动与开拓作用。

 

发展中医须注重内涵建设

目前,世界各国皆掀起“中医热”,中医之发展,可谓到了最佳时期。发展中医,必须注重内涵建设,但现在中医的发展尚未跟上时代的需求并发挥更大的作用。此不在于政策,不在于乏人,而在于后继传承乏术。论其不足,在于传统优良教育未予发扬光大,易使学生缺少目标;二是方剂、药物深研不够,致临床处理治则不明,配伍失当,甚则药味、药量超荷,还自谓面面俱到;三是辨证不明,对号入座,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,如此用于“常”则偶尔可之,而用于“变”则又漫无方向了。因之欲求中医之发展,必然从教育方法、基础理论、临床实践等方面予以有机的结合和深入提高。

不抓主因,漫无目标,欲求病之速效,其可得乎?昔贤屡有告诫,一个正合病情的良方,偶加一二味不必要的药物,就会因牵制而失效。倘或配伍得当,加入某一二味药,就可变无效为有效。所以方不可杂,药不可妄施,勤学苦练,方能得获精湛也。医者治病施药,当以何为准绳?吾以为“推理论病、推理论治”当作为指导思想,“临床证治九诀”(明理、识病、辨证、求因、立法、选方、配伍、适量、知变)当为具体辨治方法,并通过理论、临床不断磨练,从而使医者从初学的“形似”达到“神似”的良医。今试析之,以求抛砖引玉。

好中医不应停留于“形似”

所谓“推理论病”,就是根据天、地、人、外界等自然和身体内在的因素,来分辨致病的真正原因。所谓“推理论治”,就是在辨别致病原因的基础上,明确疾病的发生机理,然后确立治疗原则。这些“理”已包含了中医认识人体疾病和诊治规律,因此,学好中医首先要明“理”,而要做一名好中医,更要掌握和运用这些“理”的规律与变化。

从思维与治学的角度分析,运用“推理论病、推理论治”的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,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分析能力,因而就要有一些基本必备的要求,要有扎实的基本功。只有具备了较高的中医理论水平,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,才能在面对复杂和疑难病症时,具有较开阔的思路和仔细的探索,并且做出相应的抉择。显然,选用什么治则和方剂,做些什么化裁,或者另辟蹊径,或创以新方等,都必须依赖于平时深研博学的基本功夫。所以,学之以理,实践于临床,反复积累,始能有所收获。

其二要有要悟性,且能灵变。中医的典籍文简意奥,即使反复诵读,亦难完全领会全部含义;只有通过临床体会,有了相互印证,理会始能加深。但需勤于思考,善于分析,开动脑筋,活跃思维,这样遇到疑难才能触机而颖悟,创新意识才能应机而生。同时,要有灵变。也就是说,广闻博识,达理而悟,既循规律,复有权变,才是真正的知与明。

其三要求神似,而不停留于“形似”。每位中医大约都得经过攻读典籍和从师随诊的学习过程,在自己初步临证时,难免会按照书本或老师的经验方药照转照抄,机械搬用,这就是所谓的“形似”。但作为一名好的中医,决不应停留于此,应该逐步领会中医学术体系的精髓和临证制宜的精神实质。明确地说,我们吸取前辈与名师的精华,不在于一病一方,而只要学其辨证识病之思路和方法,虽有气候环境等诸多因素使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,但理既明,病既识,则无愁法药之施也。

在“推理论病、推理论治”的思想指导下,要以“临床证治九诀”为准绳。此亦可以说是对“推理论病与推理论治”思想的细化与发展。

中医取效关键在于“神似”

中医之道,欲“形似”易,求“神似”难。“形似”者照抄照转,机械搬用;“神似”则须认真领会病因实质,分析研究,灵活变化,合理施治。

病种的分类和不同的病型,以及先后不同的变化,一般来说,粗看尚能知晓,但邪有浅深,病有久暂,体有强弱,年有长幼,时有四季,都需临证制宜,探微索赜,妙悟通神。如果按图索骥、一病一方、呆板套用,则只是“形似”而不能“神似”,往往事与愿违,难获功效。这些虽然不是什么新问题,可是我们时时处处都会碰到。

医生治病,重在疗效,要把诊病建立在疗效基础之上,就需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,对每个病人、每个病情,时时刻刻,深入分辨,正确处理,做出成绩。否则不切实际,于病无济,也只能有其“形似”,而不能达到“神似”。

中医任何疾病的施治绝不机械,从推理及病、因病施治,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到疾病的本质,从而再结合临床具体经验得到较好的疗效。所以,理论是指导实践的过程,也就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程。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,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,才能达到“神似”的目的。

事物从来不是千篇一律的。试观棋类对弈,变化之大,更有体会,以其在不同进程中,虽有谱可循,也只能随机应变,方能克敌制胜,而且每盘不是一模一样,中医之道,类多如斯。

人体脏与脏之间,腑与腑之间,脏与腑之间,绝不是单独生存,而是相互关联,相互依赖,因此在病理、药理和治疗上必须从上下、左右、前后、进退以周密考察,甚至与气候的影响联系起来,以及深入到阴阳五行学说的探求。这些哲学原理对人体的自然观确有不可思议的科学依据。可以预料,随着中西方文化、科学和哲学的进一步交流,东方、西方哲学的合流,在保持固有传统的前提下,中西方在医学上的交流,无论在广度上和深度上都将大大提高,中西自然观定会更多地互取长处,弥补不足。中医学通过灵活运用“临床证治九诀”,从“形似”到“神似”,使中医传统自然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(董继业整理)

 

董幼祺 主任中医师、教授,享受国务院特贴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董氏儿科传承人,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老师,浙江省名中医,全国及浙江省名老中医药工作室、上海“海派中医流派——董氏儿科”建设项目专家,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副主委,宁波市非物质文化保护协会会长等。


(责任编辑:豆豆)
下一篇:

男性保健应培养五大好习惯

上一篇:

相亲被拒,是我太坦白了吗

  • 信息二维码

    手机看新闻

  • 分享到
打赏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@outlook.com
 
0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