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山村网

如何防治小麦的棉铃虫

2018-11-28 10:49:01浏览:795评论:0 来源:山村网   
核心摘要:一、生活习性。在冀南地区,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旬,4月下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,4月21~23日田间开始见卵,盛期在4月底5月
一、生活习性。在冀南地区,棉铃虫越冬代成虫始见于4月中旬,4月下旬为成虫出现高峰期,4月21~23日田间开始见卵,盛期在4月底5月初,卵单粒散产于麦穗保护颖和穗轴上,其中,护颖上落卵约占田间总卵量的90%。1代成虫见于6月初至7月初,6月中旬为盛期,7月为2代幼虫盛发期,7月下旬进入2代成虫羽化期和产卵盛期,4代卵见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,所孵幼虫于10月上中旬老熟入土化蛹越冬。第一代主要于麦类、豌豆、苜蓿等早春作物上为害,第2代、3代为害棉花,3代、4代为害番茄等蔬菜。
   
   二、为害特点。幼虫为害小麦,食叶成缺刻或孔洞,蛀食或咬断麦穗。

   三、为害作物。玉米、棉花、花生、芝麻、烟、苹果、梨、柑橘、桃、葡萄、无花果、草莓等。今天就来看看这篇如何防治小麦的棉铃虫吧。

如何防治小麦的棉铃虫
  发病规律:
  棉铃虫在华南地区每年发生6代,以蛹在寄主根际附近土中越冬。翌年春季陆续羽化并产卵。第1代多在番茄、豌豆等作物上为害。第2代以后在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。成虫白天栖息在叶背或荫蔽处,黄昏开始活动,吸取植物花蜜作补充营养,飞翔力强,有趋光性,产卵时有强烈的趋嫩性。卵散产在寄主嫩叶、果柄等处,每雌一般产卵900多粒,最多可达5000余粒。初孵幼虫当天栖息在叶背不食不动,第2天转移到生长点,但为害还不明显,第3天变为2龄,开始蛀食花朵、嫩枝、嫩蕾、果实,可转株为害,每幼虫可钻蛀3~5个果实。4龄以后是暴食阶段。老熟幼虫入土5~15厘米深处作土室化蛹。
  解决方法:
  2.5% 高效氯氟氰菊酯 水乳剂 (中等毒)使用40-50毫升/亩 喷雾本品为非内吸性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,具有杀虫谱广,作用迅速等特性。不得与碱性农药等物质混用,建议与其它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交替使用。
  5% 甲维·高氯氟 水乳剂 (中等毒)使用8-12克/亩 喷雾品应于害虫卵孵盛期或低龄幼虫期使用,喷雾时要均匀。使用时根据需要量现配,对水后应搅拌均匀。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补喷。本品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高效氰氟氰菊酯复配制剂,作用方式为触杀和胃毒作用。安全间隔期为7天,每季作物最多可以使用本品3次。本品不宜与碱性物质混用。建议和其它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。对甲氨基阿维菌素产生抗药性的地区不宜使用本品。
  3% 甲维·啶虫脒 微乳剂 (低毒)使用40-50克/亩 喷雾本品应于害虫卵孵盛期或低龄幼虫期使用。使用时根据需要量现用现配,兑水后应搅拌均匀。本品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和啶虫脒的复配制剂,有触杀、胃毒和渗透作用。安全间隔期为7天,每季作物最多使用本品2次。本品不宜与碱性物质混用。建议和其它作用机理不同的杀虫剂轮换使用。对甲氨基阿维菌素和啶虫脒产生抗药性的地区不宜使用本品。
 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了解,更多最新三农资讯、农药使用技术、农业技术支持欢迎至山村网的病虫害防治一栏查看。
(责任编辑:豆豆)
下一篇:

如何防治小麦的麦叶蜂

上一篇:

如何防治小麦的麦茎蜂

  • 信息二维码

    手机看新闻

  • 分享到
打赏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@outlook.com
 
0相关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