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山村网

如何防治粟纹枯病

2018-11-28 15:35:48浏览:684评论:0 来源:山村网   
核心摘要:如何防治粟纹枯病:粟纹枯病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hn的AG-1-IA菌丝融合群和AG-4菌丝融合群

    如何防治粟纹枯病:粟纹枯病英文名Milletsheathblight病原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Kühn的AG-1-IA菌丝融合群和AG-4菌丝融合群,为半知菌亚门真菌。有性态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cucumeris(Frank)Donk,在自然界不常见。寄主玉米、水稻、大豆、大麦、小麦和棉花等43科263种植物。但不同寄主上的病菌在菌落形态和菌核形成等性状上均有明显差异。危害发病率可达10%~50%,重病区发病株率高达70%以上。分布各粟产区普遍发生。
  【为害症状】
  为害茎部叶鞘,也可为害叶片。发病初期近地面叶鞘出现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云纹状病斑,褐色与灰白色相间,边缘暗褐色,中间浅褐色。董志平提出了粟纹枯病分级标准,发病高度与产量损失的关系为:0级,健株;1级,全株仅在茎基部轻微发病,其产量损失在5%以内;3级,植株从上至下有7~8片健叶,产量损失为10%左右;5级,植株从上至下有4~6片健叶,产量损失为25%左右;7级,植株从上至下有2~3片健叶,产量损失为40%左右;9级,全株发病或只有1片健叶,产量损失为50%左右。
  【病原物】
  参见玉米纹枯病。①菌丝。初无色,较细,分枝处多缴缩,近分枝处有隔膜。随菌龄增长,菌丝细胞渐变粗短,并纠结成菌核。②菌核。形状各异,初为白色,后变为褐色,表面粗糙。③担子。担子桶形或亚圆筒形,较支撑担子的菌丝略宽,上具3~5个小梗,梗上着生担孢子。④担孢子。担孢子椭圆形至宽棒状,基部较宽,大小(7.5~12)微米×(4.5~5.5)微米。担孢子能重复萌发形成2次担子。
  【发生原因】
  菌核数量是引起发病的主要原因,菌源数量大发病重;温度22℃,湿度达90%以上,开始发病,最适温度28℃-32℃,湿度96%以上,湿度在90%以下不利于病菌的生长发育;长期深灌有利于发病;偏施氮肥发病重;矮秆阔叶型比高秆窄叶型感病,粳稻比籼稻感病,糯稻最感;生育短、早熟比生育期而迟熟的品种发病重。
  【防治方法】
  (1)选用抗纹枯病的品种。如冀谷14号。(2)采用配方施肥技术,合理施肥,合理密植。(3)发病初期用1%井冈霉素水剂0.5kg对水40kg,用粗喷雾器喷浇。
    更多的病虫害信息,欢迎点击山村网,我们有最大的病虫害知识库,您可以在搜索栏里进行搜索,一定会对您有所帮助的!!!
(责任编辑:豆豆)
下一篇:

水稻颖枯病如何防治

上一篇:

预防早稻烂种烂秧的方法

  • 信息二维码

    手机看新闻

  • 分享到
打赏
免责声明
• 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,请读者仅做参考,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、触犯法律的内容,一经发现,立即删除,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。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@outlook.com
 
0相关评论